欢迎访问~东莞市周氏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语言选择:繁體中文

行业资讯

招商策略:技术进步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础驱动

伴随着5G投资开启,通讯的迅速发展有望推动新一轮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应用(政务、家居、驾驶、fintech)、新能源技术、智能装备等将引领新一轮的智能革命,由此本文总结了十大技术进步趋势。以上技术进步则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础,我们建议关注技术进步趋势中的具有核心技术、高研发科技龙头。

核心观点

技术进步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础。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技术、以NB-IOT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智慧政务成为互联网的新增长点,大数据、云计算开始快速普及。2019年启5G投资启动,未来三年运营商开支增速进入三年上行期。5G落地后,智能手机有望进入新的换机上行周期,VR/AR、智能驾驶等技术有望在5G落地后取得突破性进展。而科研经费是创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类企业的科研费用、人员配置、专利数量均处于行业前列;同时政府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本文总结出以下十大技术进步趋势:

大基金和科创板助力半导体国产化。大基金一期投资了优秀国产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建议关注大基金二期的投资动向。科创板将会成为一个资金引流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向半导体产业。由于下游终端需求疲软以及半导体产业库存水位偏高,短期内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景气度将受到负面影响,但5G、物联网、车联网的带动下,未来半导体市场景气度将回暖。

2019年为5G预商用元年。产业链上游的元器件供应商、设备商将率先受益;引入新频谱新技术使得前期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加大,5G定义的三大运用场景将加速超高清、物联网等产业落地,催生海量数据。

“北斗三号”基本完成,下游迎发展良机。我国卫星导航在军事装备的渗透率有待提高,这将带来增量空间,另一方面军事装备将替换为“北斗三号”卫星系统,这将带来存量替换市场。在下游的非军用市场中,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安防等带来的大众需求较为强烈。

智能手机下一轮换机潮将依赖于5G新技术的引进。短期内折叠屏、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创新将对存量市场带来波段性脉冲。5G引入的新频谱新技术将给智能手机带来升级的空间,并引领下一轮换机潮。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新旧动能切换时期。新能源汽车正在经历补贴逐步退坡,未来的增长将更加依赖于消费者需求释放。

光伏产业降本提效。光伏行业在经历打压之后的主基调是产业升级、降低成本;国内需求提升空间大,海外需求增长动力强劲。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方向;其中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是两大重要领域。

云计算行业发展所需政策环境、硬件环境和市场环境基本成熟,市场头部效应将会更加明显,私有云将逐渐向公有云过渡。

人工智能正在渗透至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安防、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生、可穿戴设备、智能客服等。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未来将释放巨大市场空间;金融科技正逐渐渗透改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智能驾驶测试标准已出,多车厂已研发出L3或L4级智能驾驶车俩,并制定量产计划;同时政策利好频出,真实场景实验加速。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及预期,海外经济波动

01

前言

技术进步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础。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技术、以NB-IOT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智慧政务成为互联网的新增长点,大数据、云计算开始快速普及。2019年启5G投资启动,未来三年运营商开支增速进入三年上行期。5G落地后,智能手机有望进入新的换机上行周期,VR/AR、智能驾驶、区块链等技术有望在5G落地后取得突破性进展。而科研经费是创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类企业的科研费费用支出、技术人员配置、专利数量均处于行业前列;同时政府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技术创新类企业发展。

1、 趋势总述

每一轮技术革命核心是生产工具的创新和通讯方式的创新,而本轮智能革命的核心的生产工具我们称之为——智能机器,因此本轮技术革命又被笔者称之为“机器革命 ”。智能机器与传统机器的不同是,所有的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都会加入感知、思考(计算)、运动、通信和信任模块中的一种或全部,变为智能机器。

本轮智能革命的通讯方式革命,我们称之为“智联网AIOT”,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智能互联,人人互联网进化为“人类机器网”。实现传输对象、范围、渠道、效率的根本性变革。

具象来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汽车、家居、政务、生产和商务活动的智能化。智能化本身的过程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上述场景实现智能化后,所有物件和机器均开始产生数据,数据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利用数据的爆炸大幅改善生产效率,衍生出新的数据产业。

2019年开始,在5G建设拉动下,运营商资本开始增速将会迎来三年上行周期,预计再2020~2021年增速达到顶峰。5G的逐步商用,将会逐渐带来5G换机周期,预期在2020~2021年前后,5G手机换机增速可能会达到顶峰。5G商用带来的通信速度提升和延迟减少,将会大幅提升智能驾驶技术、VR/AR、SAAS、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5G周期中有望迎来新的突破,迎来新的增长点和商业模式。

2、 行业驱动:研发强度逐步增强

1) 研发支持:高技术行业优势突出

R&D研发支出扩大以及行业聚集效应增强: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强度高。

科研经费是创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出现离不开科研资金支持。一国对于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支出可以看出该国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一致稳定在2.65%左右,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0.6%快速上升至2016年的2.1%。从研发投入数额还是强度(占GDP比重)来看,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但中国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进步。

中国科研经费的行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强化,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强度高。参考国家统计局对于中国研发支出的统计情况,全国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R&D经费投入强度)的比例在1998年至2013年间经历了快速上升,2014-2018年间增长势头趋缓,预计未来该比例依然处于上升趋势但将进一步放缓。分产业部门来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6%,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则是分别达到了2.0%和1.65%。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5%及以上的行业有铁路船舶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医药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六个行业,这些行业科研经费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总研发支出的比例接近一半。

同时参考各个行业对于GDP增长的拉动情况,工业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GDP的贡献率处于前列,预计科研经费的投入领域可能会进一步集中在对于经济增长拉动力较强的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代后的新动能将集中以上具有科技创新的力量的领域。

上市公司科研人员和研发支出提升:计算机、通信、电气设备、军工研发费用率高。

对于公司而言,在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的激励措施下,企业纷纷加大了科技创新的研发力度,特别是最为受益于税收和补贴政策的科技创新类企业更加具有动力去进行产品升级和生产优化。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会对研发支出、研发人员等情况做出说明,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角度对于公司科研投入情况进行考量。

本文总结出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逐年提升。全部上市公司用于研发的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13年的0.84%上升至2018年的1.46%,科研人员占比也由2015年的6.0%提升至2018年的7.62%。预计未来研发支出占比和科研人员占比将继续呈现上升的趋势。

计算机、通信、电气设备、国防军工等行业的研发费用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遥相呼应。

从研发支出的绝对数额来看,建筑装饰、汽车、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巨大,2018年研发支出均超过了400亿元人民币。从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来看,计算机、国防军工、通信、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电子等行业的占比领先于其他行业,研发费用占比超过3.5%;其中计算机行业最为重视研发活动,大约有11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均超过10亿元。

这与国家层面提出的“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遥相呼应,支柱产业主要包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导产业主要是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除了具有倾向性的产业政策的推出,各级政府也利用行业准入限制、信贷指导、投资限制等方式进一步确定了重点发展行业;对于企业而言,具有行业倾向性的产业政策相当于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针,计算机、通信、电气设备、国防军工等受到政策扶持的相关企业更加有信心去加强研发类的投入。

科创板公司淡化盈利看重研发指标和行业属性。

科创板上市公司条件之一是对于行业属性有明确的规定,重点鼓励推荐的五大领域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技术服务等。截至5月中旬,已经有108家企业提交了科创板申请并且获得受理,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均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科技行业,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医药生物等。

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主板公司较为看重净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但是科创板的上市公标准中将盈利指标淡化,并且引入了市值、营业收入、现金流和研发投入等综合指标。目前已受理的108家科创板公司中,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5%及以上的公司数量占比为80%,并且有13家公司的科研强度达到20%以上,远远高于整体A股研发支出比例。

2) 专利申请:总量扩大,领域集中

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选择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家专利成果。根据PCT(专利合作协议)低于各国提交专利的数量来看,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保持双位数增长(10%以上),远超全球专利增长的平均水平;根据目前的最新数据,中国与美国的专利数量差距正在快速缩小,目前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根据交易所规定,A股上市公司每年会向上交所和深交所呈报过去年度所有的专利数量。2003年,上市公司专利数量合计为9708件,2017年则上升至819050件。近年来上市公司专利数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目前保持了大约20%的年均增长速度,依然处于较高的增速区间。

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对于上市公司的专利数量进行分类,发现家电行业的专利数量和增长速度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2017年家电行业的专利数量以11.67万件位于行业第一,其次是汽车行业以9.75万件的数量位于第二名,通信和电子行业以8.93万件和8.89万件的数量位于第三名和第四名。由于上述行业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并且更新换代较快,专利的数量也高于其他行业。从不同行业的专利增长势头来看,家电和电子行业的增速较高。剔除掉交运、非银、房地产、商贸等对于专利要求不高的行业以后,剩余行业的专利增长速度差异不大,大约落在15%-20%的增长区间。

除了专利数量,专利的质量(价值)同样重要,但是由于专利的质量难以直接评估,本文中对于专利的价值不做讨论。上市公司专利分布十分集中,家电、汽车、通信、电子、化工、机械设备者六个行业的专利数量占整体上市公司专利总数量的66.4%,均保持了15%及以上的增速。中兴通讯、中国石化、格力电器和京东方的专利数量突破3万件位于众多上市公司的前四名,分别为73591件、58933件、32771件和30155件。

3、 政府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科技创新产业

政府对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调节往往通过政策的鼓励和限制条件来开展的,社会资源也往往会流入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高的行业;目前来看,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诉求从总量高速增长逐渐过渡为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并且积极寻求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领域、数控装备、先进轨交等注重技术和创新的新兴领域成为政府政策青睐的对象。国家级别的产业政策往往需要借助于财政政策(税率调节等)、货币调控、银行信贷流向指导、外商投资限制等手段。与此同时,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配套措施是也侧重于通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

同时,政府发布了多项三年规划来推动具有科技创新力量的行业发展,包括《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等。进入2019年,以上规划将进入实施高峰期,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将会大幅提升。

1) 财政补贴

本文统计了A股上市公司近年来收到政府补贴的情况,2018年A股上市公司所获得政府补助总计为1533.7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大约为0.3%。国家财政支持具有一定的行业倾向性,且随时间变化,财政政策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好迁移。从2010年至2018年,仅有计算机行业财政补贴比例基本达到行业营收总体量的1%以上,2018年达到1.29%;建筑装饰、采掘、银行等财政补贴比例相对较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行业的补贴在2018年出现明显退坡;汽车、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计算机、创美、纺织服装、国防军工的补贴占收入比相对较高。按照补贴资金数额来看,汽车、电子、化工行业成为获得最多数额的补贴。

汽车研发、云计算、大数据、半导体等领域常常受到财政补贴的青睐。获得政府补贴最高的汽车行业,政府对汽车整车领域补贴数额最大,而对汽车零部件的补贴相对较少。政府以补贴形式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汽车下乡,但近几年补贴有所退坡。在计算机行业政府大力扶持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服务企业。电子行业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显示屏制造、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和半导体设备相关企业。主营业务为显示器件制造的京东方于2018年获得20.7亿政府补贴,为电子行业之首,柔性屏和折叠面板也成为近期备受关注的话题。总体来看,多数补贴原因为产业技术的研发,例如新能源汽车,家电研发创新等,部分为政策型经营损失补贴;政府补贴多用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和加速产业升级。

2) 税收优惠

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类企业的税收优惠倾斜越来越清晰。税收优惠一般通过各项减税措施来减轻税收负担,从而给与企业较为宽松的成长空间。税收优惠对于某些产业进行鼓励和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这些行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的税收政策在不同产业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我国对于科创类企业的产业政策倾斜越来越清晰,针对企业创新流程和核心领域推出了多项税收优惠措施,比如2018年九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分别为费用化部分75%(原50%)、资本化部分175%税前摊销(原150%),新的税前扣除比例将对TMT、军工、电气设备等科技类和先进制造类企业净利润产生显著的拉动作用。从对个股的影响来看,上市公司可省税金额占2017年公司净利润比例最高的前100家上市公司几乎都为TMT以及先进制造等领域,政策直接作用于这些领域高研发投入的上市公司。

3) 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创立时寄希望于利用政府的信用背书和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更多的进入某一特定的产业,增厚对于该产业的资金支持。国内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是2002年成立的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此开始政府出台多项规定来促进引导基金发展。首先是两大国家级别的引导基金先后成立,分别是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设立的400亿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接着在国家级引导基金的带动下,地方政府先后积极设立适合当地发展特色的引导基金。

2015年以来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迅速扩大,国家级引导基金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从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规模来看,截至2018年6月,国内共设立了1171支政府引导基金,总目标规模达58546亿元,特别是2015年以来资金引导基金规模迅速扩大。

在投资方向上,引导基金的投向以TMT、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新材料等为主。据《2018年政府引导基金调研报告》显示,医疗健康、TMT等新兴产业是引导基金的核心投资方向,未来可能会增强投资领域的多元化,新能源、新零售、新材料等都可能成为引导基金的倾斜投资方向。

(说明:本报告中所列示标的,仅代表与该领域相关,不代表招商策略团队推荐,也不代表招商行业观点)

02

技术进步趋势之一——大基金和科创板助力半导体国产化

2014年棱镜门事件触发了各国信息安全的敏感神经,掌握信息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国家安全尤为重要。随着数字经济在全国GPD比重的提高,芯片在各个经济部门的渗透率也不断提升,因此发展半导体产业关乎我国经济安全,半导体国产化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2014年起,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从多个角度支持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截至2018年,大基金一期投资了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优秀国产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建议关注大基金二期的投资动向。另一方面,科创板将会成为一个资金引流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向半导体产业,助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由于下游终端需求疲软以及半导体产业库存水位偏高,短期内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景气度将受到负面影响,但5G、物联网、车联网的带动下,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景气度将回暖。

1、 半导体国产化势在必行

2018年,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售敏感电子产品。2018年7月,中兴通讯向美国政府缴纳10亿美元罚金和4亿美元保证金,并改组董事会,获得了美国政府暂时、部分商品的解禁。中兴通信对美国半导体进口的依赖是中国半导体对外进口依赖的一个缩影,中兴事件再次给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敲响警钟:核心半导体技术受制于人将影响企业本身的稳定发展。

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到3100亿美元,远超石油2383亿美元的进口额。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食粮,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经济部门,集成电路也将成为各个产业的控制核心,集成电路能否国产化关系到国家安全,尤其是经济安全。因此,集成电路自主化是我国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

从细分领域看,我国MCU、DSP、DRAM、FPGA、存储器等核心器件的国产化率低,在华为、中兴等国内通信设备商、OPPO、小米等智能手机的带动下,通信装备相关的集成电路实现了部分国产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中低端半导体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但是高端产品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集成电路国产化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重要一环。从2014年起,我国政府从减税免税、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政策等多个维度支持半导体的发展。

2、 大基金、科创板助力半导体崛起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该纲要提出三阶段目标: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建立与集成电路产业规律相适应的管理决策体系、融资平台、政策环境,实现行业销售收入超过3500亿元;第二阶段是到2020年,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第三阶段是到2030年,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出台,1200亿规模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成立。2018年5月,大基金一期计划已经投资完成,一期投资额达到1378亿元,并撬动5145亿元地方资本流向中国半导体行业。大基金一期投资覆盖集成电路的上游材料设备,中游设计与制造和下游的封装。但由于集成电路制造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大,能够有效地带动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因此大基金一期重点投资集成电路制造。根据集微网统计,大基金一期对半导体制造的投资达到67%,其中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半导体制造龙头。受益于大基金的倾向性投资,我国半导体制造业在2015年之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大基金一期投资期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目标基本完成,2015年我国的半导体销售额达到3608亿元,超过2015年第一阶段目标的3500亿元;2014年我国半导体销售额的为3015亿元,2018年我国半导体销售额达到653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2%,第二阶段的额目标基本完成。

2018年,大基金二期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大基金二期募资正在进行,预计二期募资规模在1500-2000亿元,将以1:3的比例撬动社会资本,预计大基金二期带动6000-8000亿的资本流向半导体行业。因此,建议关注大基金二期投资投资方向和一期项目的进展。

另外一方面,科创板的设立将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半导体行业。《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指出优先推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科技创新企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放在首位。在3月22号披露首批受理9家企业中3家是半导体企业,半导体企业在在科创板首批受理的数量是所有细分领域中占比最高的。这三家半导体企业包括fabless集成电路设计商晶晨股份、晶圆代工企业和舰芯片、红外成像和MEMS传感器设计的睿创微纳。

截至4月23日,科创板披露已受理与已备案登记的企业中,有15家是半导体相关的企业。其中包含7家已问询的半导体企业,从细分应用领域领域看,这7家已受理的半导体企业包含存储器、显示驱动、传感、视屏编解码等应用领域。从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链看,这15家公司涵盖半导体行业的设备与材料、电路设计、晶圆制造、IDM厂商等。从拟融资规模看,这13家已问询或者已受理的企业拟融资规模达到120亿,借助于科创板能够有效的将社会资本引向半导体行业,助力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3、 短期去库存,长期需求有保障(5G、汽车电子)

全球半导体行业库存水位偏高,短期去库存将影响半导体市场景气度。2016年,全球存储器行业处于上行周期,存储器价格在2017年Q3达到了周期的高点,三星、镁光等存储器巨头纷纷扩充产能,导致存储器供过于求,存储器价格持续走低,拖累全球半导体市场。在2016年Q4之后,全球半导体存货快速提升,2018年到超过350亿美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由于库存较高以及需求不及预期,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下调了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将2019年全球半导体预计销售额从4901.42亿美元下调至4545.47亿美元,同比增速也从增长2.6%下调至下滑3%。

但从长期看,5G的落地将会带动半导体需求。5G将从多方位带动全球半导体市场,一方面来自5G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智能终端,一方面来自5G赋能的新兴产业,例如智能手机、VR/AR、智能驾驶、超高清、物联网等领域。

在5G基础建设方面,5G通信引入新频谱、新网络架构将带动通信网络革新。一方面,5G引入了引入了高频波段之后,部分4G通信网络的射频半导体工艺或将不适合于高频波段的使用,例如在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工艺或将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迁移到氮化镓。工艺的升级给半导体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5G引入massive MIMO、多波段载波聚合等新的网络架构将使得基站射频器件数量翻倍增长。上述两面方面将带动单个基站半导体价值量的提升。伴随着通信的频段提升,单个基站的覆盖面积将会缩小,为了保证良好的信号覆盖,运营商需要提升基站覆盖密度,这将带来基站数量的额提升。5G的新频谱和新网络架构使得基站侧半导体的价量齐飞。

5G落地之后,三大运用场景将催生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大量细分领域,细分市场带动半导体需求。智能驾驶汽车将提升半导体需求量,其中包括车载天线等。5G通信系统建成之后,智能手机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换机高峰,手机半导体产业链将收获5G红利。

车载半导体将是半导体产业的下一个千亿蓝海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汽车电子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2018年全球汽车电子的销售额达到30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7%,高于1%汽车销量增长率。

消费者提升汽车体验的需求是车载电子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传统的汽车动力系统、车身与底盘系统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信息娱乐系统成为消费关注重点。ADAS系统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依赖于车载信息获取系统(传感器)、车载信息传输系统(射频通信部分)、车载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MCU等)、车载信息表达系统(显示屏、扬声器等)等半导体元器件。因此车载电子成本成为汽车整车成本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根据智研咨询预测2025年车载电子成本将占整车成本60%左右。

智能化和互联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两大方向,这两个方面都将提升汽车半导体的需求量。智能化要求汽车能够实时地获取和处理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操作决策,这对车载传感器、车载处理器、车载控制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载传感器主要包括CMOS传感器、MEMS传感器、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车载处理器主要包括CPU、GPU、FPGA、MCU、ASIC等具有快速计算能力的集成电路。车辆互联需要加快4G-V2X、5G-V2X芯片的产量装配,改造完善路测单元和基站等设施,半导体的市场空间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展。

4、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如今的半导体行业已经是高度专业化行业,其下游繁多,诸如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等。而随着新一轮的智能革命,集成电路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上下游关系,集成电路细分子行业可分为四个环节:设备材料、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

上游设备材料方面,生产设备类公司主要包括北方华创、长川科技、晶盛机电等。北方华创为国内半导体设备制造龙头公司,与多家本土晶圆厂保持着长期紧密合作,随未来三年产能进一步释放,将逐步提升相关产业线的国产率。材料类公司包括上海新昇上海新阳控股24.36%)、有研半导体、江化微、江丰电子、阿石创等。

中游IC设计方面,A股上市公司中数字IC设计企业主要包括兆易创新、紫光国微、富翰微、全志科技、纳思达、汇顶科技等。兆易创新受益于全球NOR flash芯片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公司近期利润丰厚。紫光国微其存储器芯片国产化在有序进行。模拟IC设计企业主要包括圣邦股份和万盛股份。非上市公司方面,华为海思、紫光展锐、CEC等为国内第一梯队设计公司。目前海思与展锐分列全球IC设计企业第7和第10。

中游晶圆制造方面,国内晶圆制造公司相对较少,上市企业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中芯国际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16年世界排名第4,为中国国内最大。非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武汉新芯、华力微电子等。武汉新芯目前被紫光集团收购,以布局大规模存储器领域。

下游封装测试方面,上市企业包括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等。且随着半导体制造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封装测试业势必迎来大规模发展,随产能进一步释放,有望助推业绩持续扩张。

03

技术进步趋势之二——2019年为5G预商用元年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的通信技术在世界的地位逐步提高,取得了从1G通信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到4G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行的成就,并有望在成为5G技术的领跑者。复盘3G与4G建设过程发现,电信运营商会在牌照发放前提前加大资本开支、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率先开展传输网的建设,而后进行无线网的建设。由于传输网与无线网大规模建设存在时间差,上游光纤光缆的产业受益时点早于滤波器、天线等无线射频产业。5G引入了大量的新技术,这给通信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升级契机和发展机会,因此在5G建设时期,5G产业量上游的元器件供应商、设备商将率先受益。5G定义的三大运用场景将加速超高清、物联网等产业落地,催生海量数据,因此在5G中后期,运营商和物联网厂商、互联网厂商将会是主要受益环节。5G引入新频谱新技术使得前期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加大,后期的三大运用场景将带动多个产业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国作为5G通信技术的领跑者,中国经济也将在5G的发展周期中受益。

1、 2019年为5G预商用元年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通信技术上也实现了1G落后、2G跟随、3G突破、4G同步的演进。20世纪80年代,世界诞生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经历将近四十年的发展,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以美国电信运营商AT&T的AMPS系统和欧洲以NMT系统为主,主要实现模拟语音通话。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以欧洲开发的GSM系统为主,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架设同一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国际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数字语音和文本传输等低速通信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以CDMA系统为主,欧洲开发出了WCDMA系统、美国主要使用TD-CDMA系统,中国首次退出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实现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实现图片等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采用LTE系统,中国主导的TD-LT-Advanced成为了国际标准,中国在移动通信技术上首次与国际水平并跑。4G通信技术在3G的基础上扩大了传输带宽,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

我国5G通信技术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行列。2016年,ITU和3GPP开始了5G技术标准的研究。中国IMT-2020(5G)推进组在5G技术的研究上紧跟世界,2016年中国也开始了5G通信技术的研究。2018年华为主推的polar码成为5G通信信道编码的方案,表明中国在5G通信技术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2、 复盘3G和4G,布局5G投资时机

2009年1月,国内向三大运营商分配频谱与发放牌照,三大运营商在2009年3月左右开启了试商用,中国逐步进入了3G通信时代,但国际领先水平在2000年左右已经开始了3G移动通信的商用,中国在3G移动通信技术商用上落后世界领先水平越有十年时间。2013年11月,中国向三大运营商分配4G频谱,由于中国移动提前布局4G基础设备,在2013年12月工信部发放TD-LTE牌照之后一个月,中国移动TD-LTE网络正式商用。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2010年已经开启了4G的商业化进程,相比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4G商业化进程落后了4年。我们可以从3G、4G的商用过程总结出:在取得牌照后,运营商可以快速实现下一代通信通信技术的商业化运用,因此建议关注5G临时牌照和正式牌照的发放。

从3G、4G的建设历程分析,建设的高峰期在频谱与牌照发放前后,运营商的资本支出也在频谱和牌照发放前后达到了高峰。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周期直接影响通信中游设备制造商、上游通信器件厂商的营业收入。

回溯3G和4G时期,在牌照发放前一年运营商资本开支增速达到阶段性高点。2009年1月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牌照,但是3G的建设从2007年已经开始。2007年三大运营商的的资本开支达到1994亿元,同比增长25.33%;2008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增幅达到3G建设期的峰值,同比增长29.28%;2009年达到3G建设的最高资本投入2799亿元。2009年末,3G通信网络建设基本完成,电信、联通、移动陆续实现正式商用,因此在2010年三大运营商的的资本开支开始回落。2013年11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频谱,但三大运营商提前布局4G通信网络的建设。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经历了2010年建设的低谷之后,在2012年资本开支的增长回到了两位数,涨幅达到18%,开启了中国4G网络的建设。但在三大运营商在4G布局的时点略有不同,中国移动提前布局4G通信网络,在2013年11月拿到工信部牌照之后,率先进入了4G的正式商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2015年4月拿到牌照之后进入正式商用,因此在4G建设中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总计的同比增速出现了两个峰值。

由于频谱的分配和牌照的发放对传输网的架构影响较小,因此,运营商往往会在频谱分配和拍照发放之前开启传输网的建设,提前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

从三大运营商资本支出结构上看,传输网的资本支出早于无线网的资本支出。在3G的建设周期中,三大运营商对通信网络的建设较为同步。2007年三大运营商对3G传输网的投资达到了高峰,同比增长达到61%,2008年三大运营商加大了对无线网的投资,2008年三大运营商对无线网的投资总额达到868亿元,同比增长35%。在4G的建设上,2012年三大运营商的传输网资本支出增速最快,2014年无线网络的资本支出增速最快。三大运营商的时间布局出现了分化。在2013年率先进入4G的建设布局中,中国移动资本支出在2013年同比增长45.13%,其中传输网的资本开支涨幅高达91%,率先进入传输网的建设,而无线网的资本开支在2014年达到了峰值,约比传输网的建设晚一年。2015年2月,工信部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FDD-LTE牌照时,中国移动已经开始了4G的商业化运用抢占市场先机,并且此时4G通信技术已经成熟,因此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得到牌照后迅速加大对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投资。

由于传输网的建设和无线网的建设存在时间差,传输网产业链的受益时间比无线网产业链的受益时间早,主设备受益时间持续时间较长。传输网主要有光纤、光缆构成,因此光纤光缆产业链将在5G建设周期中首先受益。在运营商资本传输网开支达增速到峰值前一年,亨通光电和汇源通信的光纤光缆业务的营业收入增速最快。无线网络主要有射频器件构成、主要包括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射频开关等射频器件。在无线网资本开支增速最快当年,国内射频器件供应商*ST凡谷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到峰值。主设备供应商的业务增长持续时间较长,峰值一般出现在牌照发放前后一年。

3、 运营商进入5G基础建设高峰阶段

全球主要运营商进入5G基础建设高峰阶段。从全球的5G商用部署来看,美国电信运营商率先开始了5G的商用部署,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于2018年10月率先向美国用户提供5G固定有线网络服务,开启了5G商业化运用潮流。欧洲、日本、韩国也相继推出5G建设与商用计划。全球范围的5G规模商业化运用时间在2020-2021年。

2018年,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北京等大城市试点开始了5G的规模建设。2018年12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分配了5G频谱,三大运营商在获得频谱之后进行规模实验,三大运营商有望于2019年获得5G的临时牌照并实现5G的预商用、预计于2020年获得正式牌照之后实现商业化运用,2021年实现大规模商用。我国三大运营商进入5G网络建设期,5G射频器件、设备、铁塔等产业链厂商有望率先受益。

在无线通信中,信号的频率越高,信号的强度衰减越快,覆盖的范围就会越小。由于4G通信的可用频段比3G频率高,需要更多的基站覆盖。因此在2015年之后,为了保证良好的4G信号覆盖,4G基站的数量保持上升的趋势。截至2018年,我国的4G基站372万站,3G基站的数量为117万站,4G的基站的数量为3G基站的3.2倍。

5G的频段在2600MHz以上,比4G的频率更高,为了保证良好的信号覆盖,基站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获得根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员预测,5G宏基站的需求量约是4G基站的1.5-2倍,2018年4G基站的数量为372万站,因此5G宏基站至少需要558万站。为了实现5G在热点区域的良好信号覆盖,5G需要在热点区域建设大量小基站。未来5G时代,“宏站+小站”的组网覆盖模式必将成为主流,小基站数量保守预测将是宏基站的2倍,预计小基站需求将超过1000万站。另一方面,5G引入 massive MIMO技术、提升载波聚合的波段数等新技术,这将提升单个基站的价值量。

随着运营商扩大支本开,加大对5G基础设施的建设,通信上游产业链需求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景气。5G有源天线市场规模也将与基站建设进程保持着同样的增速。据工信部预测,到2023年,有源天线市场将达到193.6亿元。相较2019年仅为3.43亿,其市场规模增长近57倍。光通信产业链中,据Ovum预测,全球光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3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11.9%。2010~2015年间,中国光器件市场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3%,进入5G建设高峰期,中国区的光器件增速将维持在9%的稳定区间,相关产业链未来依旧保持持续增长。除此之外,包括PCB制造商、设备商、射频器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在内的通信产业链上游供应商都将在新一轮5G建设中获得发展的机会。

4、 核心运用场景:eMBB、mMTC(物联网)、URLLC

世界移动通信从1G演变到了4G通信技术,主要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而5G通信技术扩宽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纳入移动通信的运用场景之中。与4G通信技术不同,5G通信技术定义了三大运用场景:移动增强型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5G的三大运用场景有力地支持了行业应用和万物互联,加速超高清视频、AR、VR、车联网、无人机、智慧城市,智能家居、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的落地,因此在5G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用之后,电信运营商、物联网等中下游公司将会是受益核心。

移动增强型宽带(eMBB)

eMBB的典型应用包括超高清视频、VR/AR等沉浸式游戏等等。由于5G用户体验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热点场景可以达到1Gbps),流量密度可以达到10Tbps/kM,能够为超高清视屏、3D视屏、云游戏、AR/VR等需要大数据量传输的应用提供带宽基础。

3月24日,工信部、广电总局、央视联合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该计划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超高清视屏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5G为超高清视屏数据传输搭建一条高速信息通路,实现“5G+超高清”商业运用。

根据Greenlight预测,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其中VR市场1600亿元,AR市场450亿元。数据传输作为AR、VR硬件中重要的一部分,5G能够加速AR、VR的大规模运用。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URLLC的典型应用包括工业控制、无人机控制、智能驾驶等。这类应用对通信的延时非常敏感。自动驾驶要求毫米级别通信控制、工业控制需要将延时控制在10毫秒以内,并且要求通信可靠性高。5G通信技术标准要求通信延时在1ms能够满足自动驾驶和工业控制的要求,并且能够高可靠通信。

2018年11月,工信部制定《车联网 (智能网联汽车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明确要在2020年实现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30%;在2020年后,建成技术创新、标准、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人-车-路”高度协同。

根据IHS数据,2022年全球将有3.5亿台汽车,约占全球汽车保有量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9800万辆。智能驾驶产业链或将在5G的落地之后得到快速发展。

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

5G将支持海量机器通信,将物联网运用场景与移动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物联网将是mMTC的主战场,也是5G最重要的下游运用。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物联网可以分为面向消费侧消费物联网、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物联网、智慧城市。消费物联网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音箱、车联网等物联网应用;行业物联网包括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等;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立体信息采集和运用系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院数据,2018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增速达到72%,总连接数达到9亿,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3.84亿,美国电信运营商AT&T连接数超过4000万。在3GPP推动下,将物联网标准NB-IoT/eMTC及其演进技术纳入5G,实现NB-IoT/eMTC向5G网络的平滑过渡。随着5G基础建设的完善和NB-IoT/eMTC向5G网络的平滑过渡,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或将进一步扩大。根据GSMA数据,2016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月63亿,预计2025年全球的物联网设备将达到252亿,复合增长率达到17%。其中产业物联网(包括生产性物联网和智慧城市)设备将从2016年的24亿个增加到2025年的138亿个。

生产性物联网应用成就下一个物联网运用风口。全球主要国家纷纷推出制造业新战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重建工业基础性行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推动力量,工业物联网运用潜力巨大。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数据,2018年全球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640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91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39%。《“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农业环境监测、精准农业生产、农产品溯源、农产品电商等运用加快成熟。根据信息通信院数据2015年,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为137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26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4.3%。

消费物联网产品经历单品、入口、交互等多个风口。家具家电厂商、地产厂商、互联网公司、运营商等看好智能家居市场,根据信息通信院数据,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960亿美元,2023年有望达到15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0%。目前智能音箱成为智能家居的最佳交互终端。可穿戴设备已经能够规模化出货,智能可穿戴设备或将成为消费者随身必备的组成部分。“数字孪生城市”、“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新概念驱动智慧城市物联网回暖。安防市场已经呈现规模化发展,2017年中国安防市场超过6300亿。城市供暖、供气、供热等公共事业借助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实现智能化发展。公安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消防+物联网”的运用市场。

物联网三大运用市场规模庞大,物联网是5G运用市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电信运营商、硬件供应商积极布局物联网,互联网巨头、IT服务商开始进军物联网。2018年3月,阿里巴巴全面进军物联网;2018年9月,腾讯自成立以来第三次调整战略架构,将物联网纳入其事业群重点领域;2018年7月,小米将自身定义为以手机、智能硬件、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5、 5G驱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

5G驱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5G三大运用场景将移动通信技术变成各行业通用技术,或将改变社会生产、人类生活方式。随着5G网络建设的完成,5G通信技术将会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经济部门。根据IHS预测,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

5G三大运用场景推动了智能驾驶、超高清视屏、物联网等大量产业落地开花,反之,这些产业的大规模推广加大对5G设施投资建设的需求,因此网络运营商、组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等5G价值链企业将创造出大量经济产出。根据IHS预测,2035年5G产业链将创造3.5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其中中国的5G产业链的经济产出达9840亿美元,占全球5G价值链产出28%。

根据IHS推算,假如全球经济以2.9%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其中5G将贡献0.2%的增长,在2020年到2035年5G对全球实际GDP的贡献相当于现在全球第七大经济体的印度体量。

5G助力国民经济发展三大马车,拉动我国GDP增长。

5G通过两条路径拉动投资增长:一是投资需求路径,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设备投资是5G落地运用的前提,电信运营商对5G网络的投资直接带动网络设备需求,间接带动元器件、电子材料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投资供给路径,5G的三大运用场景吸引各大行业对通信的投资,提升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5G运用催生电子行业创新运用,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增长。在供给端,5G助力超高清视频、沉浸式体验游戏、智能家居、物联网产业落地,信息消费的有效供给增加。在需求端,5G让“互联网+消费” 成为现实,消费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消费体验增强刺激消费需求。

我国是5G技术的领跑者,信息通信领域有望成为出口增长点。在商品贸易方面,我国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产业链较为完善,随着全球5G通信网络的建设,我国信息通信商品出口有望进一步扩大。例如华为、中兴等设备厂商和OPPO、小米等终端厂商有望在5G建设和应用中扩大出口份额。在对外投资方面,随着通信产业链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通信产业链或将直接对外投资降低营业成本,带动我国出口规模。

根据信息通信院预测,2020年5G直接带动920亿元的GDP,2030年将达到3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41%;2020年5G间接带动4190亿的GDP,2030年将达3.6万亿,复合增长率达到24%。

根据信息通信院预测,2020年5G带动直接产出4840亿元,2030年带动直接产出达到6.3万亿,复合增长率达到29%。2020年5G带动的间接产出为1.2万亿,2030年达到10.6万亿,复合增长率达到24%。

在5G初期,5G的产出主要围绕着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网络设备将成为5G产出的主要贡献力量。根据信息通信院预测,2020年设备制造商和终端设备收入合计4500亿元,占5G直接经济产出的94%。在5G中期,5G的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终端设备和电信服务支出为主要力量,信息通信院预计2025年两者合计支出总额达到2.1万亿元,占5G直接经济总产出的64%。在5G商业化运用成熟期,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信息服务商将会主要的受益者,信息通信院预计203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达2.6万亿,占经济5G直接经济总产出的42%。

6、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04

技术进步趋势之三——北斗下游迎发展良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关乎我国国家安全。自北斗立项以来,我国政府从资金、政策、税收等多个维度支持北斗的发展。截至2018年,“北斗三号”系列卫星已经发射19颗,“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完成,未来中下游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源于军事,也优先服务于军事。目前我国的卫星导航在军事装备的渗透率有待提高,这将带来增量空间,另一方面目前军事装备将逐渐从“北斗二号”替换为“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这将给北斗带来存量替换的市场。从世界经济和平发展和军事平衡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全球军火出口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这将是北斗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在下游的非军用市场中,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综合安防行业市场需求较为强烈,长期看好大众运用市场。

1、 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认定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为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是目前已部署最完善、军事化运用和商业化运用最为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实现军事信息化必由路径、是加快高精度测量等行业快速发展,也是车载导航、手机定位等大众位置导航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在军事安全方面,北斗发展是国防安全的必然诉求。美国《军事评论》杂志指出“谁能掌握卫星优势,谁就掌握战争主动权。”配备卫星导航系统的武器装备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打击精度和作战能力,提高战斗的打击效率和战胜的几率。在导弹打击中,卫星定位系统能够有效的监测弹道以及弹头的位置、方向、速度,并根据目标偏移程度进行弹道的智能化修正。因此从提升自身军事化能力,在单兵装备、装甲、潜艇、战斗机等装备上配置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必然趋势。美国作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军火出口商,每年向全世界输送大量的装配有GPS的军事打击设备。大多数国家缺乏支撑建设完备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需要国力,因此只能军事装备导航上受制于人,这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美国介入叙利亚战争,并在战争中切断叙利亚军方的GPS信号,这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因此预防定位信息受制于人的风险,我国自主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自主的发展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军事信息化的水平和公共安全水平,而且能够实现高精度测绘、国土资源测绘、精准农业、位移监测、工程机械等行业领域多点开花,提升国民经济质量,也能够在个人位置服务、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物联网等大众应用领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因此国家在1994年开始全面布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从法律法规、技术、资金、政策、工程项目等多方面进行支持。

2、 “北斗三号”基础系统建设完成

1994年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立项。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实行“三步走”建设计划:第一步是“北斗1号”的建设,计划在2000年发射2颗静止轨道的卫星,实现我国的双星定位卫星导航系统;第二步是“北斗2号”的建设,计划在2012年前实现14颗北斗卫星的发射,为亚太的大部分地区提供提供北斗卫星导航服务,实现北斗的区域性覆盖;第三部是“北斗3号”的建设,预计在2020年前有35颗北斗卫星的覆盖,实现北斗的全球组网,为全球大部分地区提供卫星定位服务。

2018年一年内,北斗系统建设完成了10箭19星发射,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新纪录。2018年发射的19颗卫星中包含17颗“北斗三号”和2颗“北斗二号”,至此“北斗三号”系列卫星已经发射19颗,“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完成。相比于“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精度更高,信号的播发和设备的稳定性更好。

2017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首次与国产民航大飞机根据国际民航标准进行测试,北斗系统的性能达到国外同类系统水平,在瞬态和速度定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签署兼容互操作协议之后,中国与美国签署《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2017年3月,国际海事组织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北斗兼容GPS/GLONASS 设备上船提供型式认可的合法依据,通过了将北斗写入海事应用的定位、导航及授时PNT 导则内,确保北斗在还是运用的合法性。国际搜救组织同意将北斗系统写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中轨搜救卫星系统框架文件。北斗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认可逐步提高,有望在未来国际卫星导航市场大展身手。

“北斗三号”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卫星定位导航服务。在4月2号结束的第二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秘书长表示希望北斗能在测绘、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精准农业等多方面为阿拉伯国家带来更多的好处与便利。北斗卫星导航系基本建设完成,这也为下游应带来发展的契机。国内下游应用的更新换代和业务扩展以及海外北斗全球化应用的推广将给国内北斗产业链带来极大的市场空间。

《2018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北斗产业链下游运营服务产值从2015年的25%提升到了2017年的37%,产业链上游从2015年的14%下降到了2017年的11.27%。产业链上游产值逐步减少,产业看下游产值增多,产业链从基础建设演进到了下游运用,这变化标志北斗产业链已经成熟,未来中下游运营服务的产值有望继续提升。

《2018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起草顺利,卫星导航条例将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规范化应用,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良好应用生态的构建。卫星导航条例颁布后,卫星导航的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标准更加明确,有利于北斗导航产品在在电子产品中渗透率的提高。

横向对比美国GPS发展的时点,1991年GPS成功运用于军事系统,1996年美国通信委员会颁布E911法令,强制要求运营商对用户的精确定位,2000年将GPS法写入《美国法典》。这几个重要法律法规的颁布,使得GPS的渗透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期间龙头公司天宝导航收盘价上涨超过纳达斯科指数,获得超额收益。

3、 卫星系统中下游市场空间可期

自2006年来,我国的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的产业规模达到2550亿元,同比上升20%,其中北斗对核心产业的贡献值达到80%。卫星导航技术及其衍生带动关联产值达到1648亿元。国内卫星导航设备的营销占全球卫星导航设备营销的比例逐年提升,接近15%。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其中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11.85%。截至2017年,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推广应用已累计超过4000万台/套,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用户总保有量接近5亿台/套。北斗卫星导航服务主要有三大运用市场:军用市场、专用市场、大众市场。随着北斗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更加完善和稳定,北斗在各个经济部门的渗透率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

军用市场

相比于美军单兵装备GPS导航装备,我军的信息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提高军队信息化水平是我国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将会增加信息化装备的采购,北斗作为我国军事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将率先收益,解放军军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给北斗的军用市场存在增量空间。由于2018年密集发射“北斗三号”卫星,目前处于“北斗三号”基本建设完成的初期,目前大多数军用设备仍为“北斗二号”,解放军军用设备的更新换代为“北斗三号”提供可期的增量替换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国防预算稳步增长和解放军的信息化需求将成为“北斗三号”的军用市场不断扩展的动力。

美国长期占领全球军火市场,2019年全球军火市场中,美国军火出口约占三分之一。中国军事力量快速发展,出口军火的稳定性、性价比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军火出口有望进一步提升,这必将给北斗军用市场带来新的契机。美国介入叙利亚战争之后,切断叙利亚军方的GPS系统,使得叙利亚军方武器处于“盲人”状态,这给长期购买美国军火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军事背景之下,中国的军火出口有望进一步提升,北斗产业链将是受益的一个产业链。

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将会是近期收益最明显的运用市场,专业市场包括交通运输、精准农业、电网监测、保险等。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预计预计,到2020年,北斗应用在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主要细分市场的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2017年,北斗在车船监管市场的相关产品以及服务总收入达60亿元。北斗在高精度应用领域的产品及服务总收入稳步增长,国内专业高精度接收机终端出货月14万套,其中约有7万套为国产,相关产品从2010年的1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7年的63万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28.4%。北斗的电力覆盖稳步增长,福建、河北等省份开始使用北斗定位和授时功能完成电力数据采集、电网设备授时、电力通信网频率同步等工作,形成“北斗+电力”的应用解决方案。近年来,北斗的行业市场机会不断涌现。通过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采集地下网管关键信息成为行业刚需,并在燃气行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预计相关领域市场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北斗高精度+保险”的商业模式开始进入市场,建立新型UBI车辆保险精算模型和服务平台,提高保险行业的效率和水平。结合传感器和北斗对铁路进行安全监测的应用已经开始显现其市场潜力。

2017年,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将北斗系统纳入农机补贴范围,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精准农业上的运用。调查表明,美国农业中GPS自动驾驶导航达到78%,GPS驱动喷洒达到73%,GPS土壤取样达到78%,GPS农田测绘达到75%,远远高于我国的北斗使用水平,因此,我国的北斗在精准农业上的运用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大众市场

北斗的大众市场处于启动期,未来市场空间规模有望扩大。在智能手机方面,华为、中兴、宇龙三家企业近年来销售带有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机接近2000万部。随着“北斗三号”的建设逐步完善和《卫星导航条例》的落地,北斗产业生态进一步成熟,北斗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将有望进一步提高。车联网是北斗大众应用市场的重点市场。2017年国内首款高精度车用北斗芯片正式发布,达到米级定位。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调查数据,2017年北斗在汽车导航的渗透率为7.1%,用户规模约为2200万,较2016年增长37.5%。随着车联网技术标准LTE—V2X的成熟,车联网相关技术进一步成熟和产业化。我国车联网的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必将有效拉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与智能手机产业链不同,北斗产业链中下游没有明显的分工,目前的中下游巨头如海格通信、振芯科技在北斗的射频芯片、基带、软件、终端都有布局,其中中海达、海格通信在北斗运营服务都有布局。

05

技术进步趋势之四——5G将引领智能手机换机潮

4G红利逐渐下降,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减弱,痛点创新不足等导致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博弈市场。一方面,短期内折叠屏、屏下指纹、光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将对存量市场带来波段性脉冲。另一方面,5G引入的新频谱新技术将给智能手机带来升级的空间,并引领下一轮换机潮。屏幕的升级和以及其他运用的创新也将提升智能手机的单机价值,因此可长期关注折叠屏、射频等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发展。

1、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从2010年至今,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两个较大的高峰期,第一轮高峰期是在2011-2013,另一个换机周期是在2015年。2009年,中国正式发放3G牌照,三大运营商在2009年第一季度末正式商用。第一波换机高峰主要是因为中国3G网络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第二次手机出货量的高峰期是在我国4G通信网络的实现商用之后,中国智能手机从3G到4G的更新迭代。但因为中国4G通信网络的建设与3G通信网络建设的时间间隔较短,中国市场对手机的更新换代需求没有出现爆发性的增长。2011年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两轮的换机高峰出现在2G向3G通信技术演进和3G向4G通信技术演进的时期。

全球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也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出现在2010-2012年,另一个是出现2013-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是因为以欧美为代表的全球市场智能手机从3G到4G的更新换代。欧美国家的3G网络在2000左右实现商业化运用,4G网络在201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运用,欧美从3G网络到4G网络的过渡时间约为10年,过渡时间较长,因此在4G普及之后,以欧美为代表的全球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爆发性的上涨,涨幅达到93%。而全球智能手机出出货量在2013年初出现的小高峰主要原因为中国市场3G手机的普及。2008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两轮的换机高峰期也是出现在下一代通信技术演进的时候。

2016年之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并出现逐步减少的趋势。2019年2月,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95%。这表明,2016年后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步入稳定并缓步增长的阶段,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博弈环节。

2、 5G落地将掀起智能手机换机潮

相比于以往通信技术的革新,5G通信技术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2G是以GSM标准为主导建设的通信网络,数据率较低,因此2G手机为语音功能手机,主要以语音和文本传输为主。3G是以CDMA通信标准为主导的通信网络,相比2G网络,3G的数据率大幅度提升,可以开始传输图片数据,智能手机开始普及。4G通信网络是以LTE为标准,开始使用小规模MIMO天线技术提升数据率,移动通信进入视频传输阶段,智能手机也迎来了更新换代的小高峰。同4G相比,5G通信技术带来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性能提升,这将给智能手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1G、2G、3G、4G通信技术得变革主要是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5G技术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5G将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同时,改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5G三大运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带宽、大规模物联网、低延时高可靠运用将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随着5G的落地运用,智能手机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换机潮。

3、 应用创新刺激新需求

咨询机构ID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均换机周期逐步变长,从2016年平均2.5年的换机周期增加到2017年平均2.7年的换机周期。不仅中国地区智能手机换机需求逐渐下降,亚太其他地区的智能手机换机周期也明显上升。智能手机的创新升级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刺激新的换机需求,缩短换机周期。但随着折叠屏、多摄像头、屏下指纹、3D脸部识别等智能手机硬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智能手机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给改变人机交互方式,进一步提升智能手机用户体验,有望刺激用户换机需求。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中国58.4%的手机用户预计在2019年更换新手机,2019年的换机周期有望缩短。折叠屏、屏下指纹、多摄像头、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创新有望刺激新的智能手机换机需求。

4、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仍处于存量博弈阶段,在5G实现大规模运用之前,手机出货量不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但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和智能手机硬件技术的创新,智能手机产业链或将收获下一轮技术红利。手机产业链的受益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出货量与销售量的扩大,另一方面是技术升级带来的单机价值的提升。根据gartner预测,5G手机的出货量在2019年出货量约为900万部,2021年将增长到1.5亿部,复合增长率达到308%。

单机价值提升主要来源于两方面:5G通信引入新技术提升单机射频通信模块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屏幕、摄像头、屏下指纹、3D脸部识别等技术的革新带来整机价值的提升。

随着5G通信技术引入MIMO、载波聚合等技术,5G手机对射频单元的需求数量将会大幅增长。在高端4G手机中较为常用的是2*2的MIMO解决方案(在基站侧和智能手机上都有2个信号接收和发射单元),但在5G智能手机中4*4 MIMO(在基站侧和智能手机上都有4个信号接收和发射单元)将会成为标准配置,并随着对流量速度的追求,5G智能手机的可能达到8*8甚至更高阶MIMO解决方案,这将提升智能手机单机对射频器件的需求数量。目前可用的连续频谱较少,为了提升通信网络的带宽,5G将会增加载波聚合频谱数量。相比于4G手机中的2个频段载波聚合,5G手机中可能会提升到5个频段的载波聚合,大部分射频器件的数量将会随着载波聚合频段数量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在5G通信将频谱范围提升到了毫米波段,高频波段的使用将对射频器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射频组件可能转向更高级的半导体工艺,单个射频器件的价值量也会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向智能手机提供射频器件的厂商将会从中受益,这些厂商包括天线供应商、射频滤波器供应商、功率放大器供应商、低噪声放大器供应商,射频开关供应商、基带供应商等等。

屏幕、摄像头等运用的的升级将带来智能手机单机价值的提升。三星、华为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先后发布折叠屏手机,折叠屏手机有望引领下一个智能手机浪潮。折叠屏将给面板厂商带来新的技术挑战和商业契机。折叠屏在面板材料、设计方案、制造工艺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升级空间。因此在面板厂商折叠屏良率提升、产能释放之后,折叠屏上游材料、下游封装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展望未来,屏下指纹、多摄像头、3D sensing、无线充电也会成为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技术升级和应用创新将提升单机的价值。因此,伴随着这些创新应用的普及,指纹技术龙头汇顶科技、摄像头模块供应商欧菲科技等厂商或将从中受益。

根据IDC统计,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049亿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消费量达到30%,中国前四大智能手机厂商华为、OPPO、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总和达到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31%。靠近市场和智能手机终端厂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有望在一下轮换机高峰中受益。

06

技术进步趋势之五——新能源汽车的动能切换时期

我国汽车行业逐步进入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的新旧动能切换时期。关于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政策已明确落地。预测车企将在政策过渡期继续抢装,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将延续一季度景气,产销将在上半年维持高增长趋势;另外,政策表示将购置补贴集中用于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未来对于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投资额将会加大。中游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化程度不断提升,头部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下游过渡期迎来抢装,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力将逐步切换至市场自发需求。

1、 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

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阶段性目标: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六个大目标: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产业链实现安全可控;中国品牌汽车全面发展;新型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国际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2、 看好行业前景,厂商纷纷扩充产能

3、 需求驱动产销增长,中上游迎发展良机

从2018年起,汽车市场因经济下行而遭遇寒冬,国内汽车产销整体萎缩。国内乘用车2018年产量和销量仅2353万辆和2371万辆,转为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5.15%和-4.08%;2019年1-2月增速持续下行。然而,在汽车市场持续低迷之时,新能源汽车产销却保持高增长。

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7万辆和125.6万辆,产销首次突破百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60万辆左右,该预测已包括补贴退坡等因素。另一方面,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政策于2019年3月26日明确落地。其中提及,国家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力度,分阶段释放压力,2019年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直至2020年退坡到位;设置政策过渡期,但过渡期内降低补贴标准。预测车企将在政策过渡期继续抢装,新能源汽车将延续一季度景气,产量在2019年上半年维持高增长趋势。另外,政策表示将购置补贴集中用于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未来对于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投资额将会加大。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出,倒逼新能源车企业参与技术竞争。2020年后,补贴政策彻底退出,双积分政策贯彻落实。下文将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各细分领域,洞察产业未来市场规模和发现产业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产量方面:根据IHS Markit的观点,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达到中国政府预定的目标——200万辆的量级,并且将达到中国乘用车市场7%的份额。此前在政策补贴刺激时期,新能源汽车体量增速明显。随着补贴退坡政策落地以及双积分制逐渐落实,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将过渡到由市场需求驱动,新能源汽车供给侧也开始受双积分制法规强制的因素影响。预计在补贴逐步退坡期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将放缓,并在此后趋于稳定。

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根据《2030清洁空气市场展望报告》,中国致力于治理与改善空气质量,到2030年,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将面临大调整,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清洁技术领域的一大市场。《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突破1300万辆,新能源大中型客车将成为客车销售主力。2018-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和新能源大中型客车带来的市场空间将达13.9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销量结构持续优化,A级销量占比明显扩大。根据乘联会统计口径,2019年2月新能源纯电动车销量中,A00级别销量占比由去年同期的81%下降至31%。另一方面,A级销量明显增加,从去年同期的12%增加至53%。A级电动车主要由出租租赁需求与私家车需求拉动,过去一年A级电动车销量呈明显增加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进入以市场需求驱动为主的新格局,销量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动力电池方面:高工锂电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65GWh,同比增长46%。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规模达820亿元,同比增长1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增长带动中游动力电池装机量。2018年动力电池总装机量达到57.35GWh,同比增长5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成为动力电池需求增长点,其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2.86GWh,占总装机量57.3%。高工锂电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市场化、新能源乘用车拉动动力电池需求,动力电池出货量和装机量比例将保持良性。但因受政策补贴退坡影响,一方面,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将受制于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放缓;另一方面,产业链成本承压,动力电池价格将持续下行。

价格方面,经过2019年年初动力电池抢装以及补贴退坡明确落地,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需求趋于低迷。截至4月4日,其价格分别为0.7元/wh和0.9元/wh,并保持下行趋势。动力电池成分方面,据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预测,到2022年,预计磷酸铁锂的市占率将降至19%,三元NCM材料的市占率将逐步提升至72%,三元NCM仍将主导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2020年补贴政策完全退出后,预计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率将受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率下降的影响。

动力电池市场集中率较高,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10企业,其装机量占总装机量80%以上。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居首,达23540Gwh。宁德时代通过与北汽、上汽等龙头整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突出其在整车配套领域的竞争优势。

充电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给充电服务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国家相应出台多项政策明确支持汽车充电行业的发展。3月26日财政部发表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公告强调,将补贴退坡政策过渡期内,购置补贴集中用于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截至2019年2月,国内充电桩数量达到342624个,依然保持40%左右的增长;预计未来对于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投资额将会加大。

据《2030清洁空气市场展望报告》预测,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在接近7000万辆的情况下,充电服务对应的市场空间为5100亿元。

动力电池回收:我国最早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即将迎来大规模报废期。据EVTank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将在2019-2020年间高速增长,直至2022年高达42.2万吨,预计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度增长,退役的动力电池存量也将逐渐增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成为巨大的新兴市场,但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面临技术不成熟、商业模式乏新等问题。后续可持续关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化进程。

氢燃料电池汽车:2019年开始,如何高效利用清洁能源氢能一度成为政府关注的主题。在2019年两会上,多项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议案和提案被提出,氢能新能源有望成为下一个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领域。但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基础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4、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中游电池制造去库存转为备库存,技术进步拉开差距。中游材料集中在电池制造领域,主要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动力电池行业正处于去库存阶段,这些材料的价格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调整之后处于较为平稳的区间。随着政策倒逼续航提升,一方面提升能量密度(高镍趋势),一方面提升单车带电量。受益于单车带电量提升,电池出货量增速或高于销量增速。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化程度也不断提升。

下游:过渡期迎来抢装,未来增长依赖于市场自发需求释放。2019年补贴退坡过渡期内,新能源汽车将延续一季度景气,产量在2019年上半年维持高增长趋势,后半年将呈现销量逐步回落的态势。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增长将依赖于消费者自发需求的释放。

07

技术进步趋势之六——光伏产业降本提效

“531”新政以后,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国内需求提升空间大,海外需求增长动力强劲。为了在全球市场中维持竞争优势,我国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降本提效。成本方面,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相继下调产品价格让利下游;效率方面,高效率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如高转换率产品单晶硅片和单晶PERC电池片等。随着国内外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光伏产业中上游环节需求将持续被激发,特别是低成本高能效产品。

1、 光伏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优化能源结构成为各国战略发展重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转型的重点发展方向。其中,太阳能可获得性强,光伏行业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在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光伏行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张,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快速,中间环节成本不断降低,目前已成为全球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领域。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成为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光伏行业将进入更成熟的发展阶段,转型为不依赖政府补贴的市场化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光伏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经济效益日趋明显。在“十三五”期间,预计太阳能产业贡献我国经济产值达1万亿元以上。另外,光伏行业将带来环境改善等正向外部性,预计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利用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7亿吨以上,环境效益显著。

2018年以来,我国对光伏行业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退坡,以积极推进光伏产业进一步市场化,促使我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光伏市场形成竞争优势。2018年6月,“531”新政出台,旨在提高光伏企业竞争力以降低上网电价,并减少企业对国家补贴的依赖程度;2019年1月,光伏无补贴平价上网则鼓励具备低成本和技术成熟的企业与燃煤等传统能源行业竞争。随着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快速进步,无补贴和平价上网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最终常态,产业链各环节降本提效则成为各光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 国内外需求持续增长

国内需求方面,我国社会用电量持续攀升,光伏装机容量提升空间大。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GDP增速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几年我国GDP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基本保持6%以上;2018年我国GDP增速达6.6%。未来几年,中国将继续扮演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的角色,因此,全社会用电量也将持续攀升,预计2019-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保持5%以上增速。另一方面,自2010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太阳能累计装机容量逐年明显增加。直至2017年,我国光伏并网装机量高达130.25GW,成为全球首位。随着“531”、平价上网等新政的出台,新增装机量或有所下降,但光伏行业产业升级与市场化进程加快,未来提升空间仍然巨大。乐观预测,2020年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将高达270GW。

光伏行业的发展对国家能源战略意义重大,我国光伏市场将稳中求进,光伏市场总量将稳定增长。

海外需求增长动力强劲,国内光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近年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光伏发电在一些国家已经具有与传统能源发电相当的成本,全球光伏市场迅速扩张。预计2019年海外光伏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美国、印度等主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欧洲市场方面,欧盟取消对我国光伏行业“双反”和最低限价措施(MIP),欧洲市场重新焕发活力;新兴市场迅速崛起,市场具有大幅增长空间。

海外光伏项目招标价格屡创新低,成本优势成为我国光伏企业突围的关键。光伏发电作为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电力产品,近年来受到许多国家青睐。随着海外市场纷纷取消对华光伏行业的限制,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内光伏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国内需求方面,社会用电量需求增长稳定,国内光伏平价上网等政策将有利于引导光伏行业向低成本、高效率过渡,实现进一步市场化,与传统能源发电竞争。海外需求方面,我国光伏行业具有成本低的特点,海外需求增长强劲,各光伏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因此,为了在全球市场中维持竞争优势,我国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降本提效。目前,光伏企业逐渐选择向西部低成本地区进行产能转移;另一方面,企业注重新技术研发以提升发电效率。而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成为各企业的突破口。

成本方面,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相继下调产品价格。隆基对单晶硅价格进行下调;通威发出下调电池产品价格的公告,将在3月份降价的基础上再下调4%。为实现光伏平价上网而又能保持产业合理利润,光伏发电成本在未来将降至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水平,预计未来光伏产品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效率方面,高效率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如高转换率产品单晶硅片和单晶PERC电池片等。

受益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性能提升和生产成本下降,国内光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的机会。下文将通过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产品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的发展情况。洞察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机会。

硅料产能持续释放,价格或将触底反弹。目前硅料处于产能持续释放阶段,集中度较高,存在供需失衡问题。因此,硅料价格持续下行。但近期国内一些万吨级企业计划检修,供给端压力将得以缓解。长期来看,随着中下游需求持续释放,硅料价格或将因为需求刺激而反弹上行。可关注通威股份、协鑫集成等。

硅片方面,高转换率单晶硅片需求扩大。多晶硅片因其生产成本在过去低于单晶硅片,曾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但其转化率不及单晶硅片。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龙头企业大幅降低单晶硅片生产成本。低成本且高效率产品单晶硅片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单晶硅片龙头企业有望迅速增加其市场份额,并增厚盈利。可关注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等。

电池片环节重视高转换率,单晶PERC电池关注度高。单晶PERC电池技术转换率可达20%以上,其转换率是目前市场主流晶硅太阳电池最高。国内多家光伏企业陆续扩大PERC电池产能。可关注晶科电力、通威股份等。

组件海外需求增长,出口量有望持续提升。组件的需求由下游装机量需求所驱动。“531”新政后,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下调刺激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2019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107.01GW,同比增长5%,并且在2020-2022年间保持10%以上增速。持续增长的全球装机需求带动组件需求,光伏龙头企业组件出口量持续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可关注正泰电器、协鑫集成等。

08

技术进步趋势之七——智能制造装备增量空间大

我国致力于打造“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方向。其中,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是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的两大重要领域。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以及下游医疗、汽车、电子等行业对自动化设备需求日益增加,中游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将持续向好。在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高速增长趋势的带动下,机床下游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这将倒逼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升级。数控机床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 ;进军3C消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案。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规模保持高增长,发展前景广阔。2011年至2017年间,我国智能装备行业规模的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18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867亿元,到2019年将达1.9万亿元。2023年,我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规模将达2.81万亿元。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迅猛。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水平关乎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下文将通过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剖析我国智能装备行业未来的发展机会。

工业机器人前景向好

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越发重视智能制造行业,相继提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行业的战略部署,如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等。在各国战略计划中,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均得到了高度重视。

销量方面,自2013年起,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位于全球第一的地位,并保持高增速。预计,未来全球机器人销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也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并且,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仍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销量2017年同比增长29%,达到38.06万台;销售额同比增长21%,高达16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到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63万台,2019年-2021年间将保持14%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中国在2019至2021年期间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21%,在2021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可达29万台。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将高于全球水平,发展动力强于其他经济体。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7年韩国、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的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分别为:2435台/万人、1158台/万人、1200台/万人、1162台/万人、505台/万人以上;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分别为:533台/万人、225台/万人、117台/万人、191台/万人、30-90台/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水平与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仍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一方面,相比起其他发达经济体,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以及下游医疗、汽车、电子等行业对自动化设备需求日益增加,中游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总结而言,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将持续向好。

3、 中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需求强烈

数控机床是智能制造装备的另一极具代表性生产工具。机床用于加工机械产品零件,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数字化逐渐成为机床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数控机床已被广泛用于中游制造业。在高端数控系统领域,我国在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仍然全面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为了促进我国数控机床行业产业升级,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支持数控机床行业发展。

根据工信部2016年的《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我国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将在2020年超过50%。2015年10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对未来十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发展方向作出规划。未来十年,我国数控机床将重点针对航空航天装备、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

根据《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16年我国的高档数控机床需求占数控机床需求总量的10%,而高档数控机床国产率仅有2%,在如今中高端产品需求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国内中高端数控机床的供给能力显然严重不足,而中低端产能有过剩趋势,导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我国中高档数控机床起步较晚,目前国内中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仍然需要依靠进口填补,另外,数控机床行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国产化道路上荆棘遍布。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在度过了2016年的低潮期后将迎来产业升级带动的上升期。根据Frost & Sullivan,预计2021年销量达62万台,销售额达1561亿元。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将不断提升。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多年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产销国,已经具备从“机床制造大国”向“机床制造强国”转变的基础。机床的下游产业主要有汽车行业、机械行业、军工行业以及3C电子产品行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智能手机行业高速增长趋势的带动下,机床下游产业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这将倒逼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升级。

数控机床未来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工业4.0概念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物联网等先进网络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实现产品生产以及产品、原材料流通层面的智能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而数控机床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石,必须向这三个方向发展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的无人生产车间借助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在各大工厂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是实现工厂智能化和生产线智能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3C消费电子行业产品将成为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的突破口。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案:数控机床厂家正在逐渐从单一领域单一功能机床的生产中脱离,走向成套设备生产和全套生产线解决方案设计以及工程项目承包。自动化生产线“交钥匙”工程能力将极大地提升数控机床厂家的市场竞争力。

09

技术进步趋势之八——云计算应用加速落地

全球云计算2018年市场总体量已接近3000亿美元,市场格局已初现头部效应。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近几年逐渐扩大,云计算占比IT支出逐渐走高。我们认为驱使云计算产业高速增长的逻辑主要为:1)政策端扶持指导;2)供给端基础设施和硬件逐渐完善;3)需求端企业上云意愿增强、用户习惯逐渐向轻量级迁徙。云计算产业发展所需政策环境、硬件环境和市场环境基本成熟,预计未来国内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借鉴美国云计算发展历程,国内云计算未来或将会出现以下趋势:1)由于云计算明显的高壁垒和高客户粘性特点,市场头部效应将会更加明显;2)随着公有云安全性稳定性的提高,私有云将逐渐向公有云过渡,私有、公有和混合云未来将逐渐融合。

1、 云计算产业高速增长的逻辑

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增速显著,2018年总体量已接近3000亿美元。以美国为主的云计算产业已经建立较高企业壁垒,趋于产业成长成熟期,亚马逊、微软和Salesforce等公司占据美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来看,凭借政策激励和研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云计算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云计算占IT支出比例也逐渐攀升。阿里、腾讯、用友和金蝶等迅速崛起,市场规模显著上升。

政策出台助力云计算产业化落地。

从政策层面来看,由于云计算主要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而不是个人,国家战略政策对市场选择的主导能力更强。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云计算相关产业发展,并对企业上云做出计划性指南,从政策层面为云计算扩张市场规模,实现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落地实施到进一步研发的效益闭环。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传统IT行业自我迭代速度快、市场壁垒高、大多靠研发出性能更优的单个产品取胜,这需要大量研发成本和很强的研发能力,IBM、微软和Inter为主的海外公司依靠广大的市场分额和自我迭代能力形成的护城河很难被国内产品打破。而云计算的实现不绝对依托于单位机器的运行效率,主要依靠规模化和分布式计算以达到资源共享和整合,因此产品的升级和精密研发相较而言不具有绝对竞争意义。(以服务器为例,低端X86服务器依靠其价格优势和普适性被云计算大量使用。)

服务器和存储等云计算产业链前端设施逐渐适应行业变革,国内云计算产能扩张已形成模式。根据IDC发布的全球服务器市场报告,我国服务器销售额增速全球领先,低端X86占据服务器市场绝对优势,高需求带动服务器价格攀升,同时拉动了服务器营收增长。2018 年全年中国 X86 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为3,304,300 台,同比增长 26.1%;市场规模为 171.8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51.95 亿元),同比增长 54.9%。IDC 预测,到 2023 年中国 X86 服务器出货量将超过 525 万台,未来 5 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9.7%。

在存储方面,软件定义存储(SDS)成为云计算存储的新选择。SDS以软件控制存储空间的模式,改变了硬件控制带来的僵化,更好的整合零散的存储空间而形成集约化利用。据IDC发布的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及超融合存储市场季度报告,2018年前三季度以来,超融合市场较去年同期实现了110.1%的增长;软件定义存储市场达到了52.3%的同比增长率。从硬件市场角度来看,与IDC之前的预测相同,软件定义存储与超融合系统在中国整体存储市场的占有率稳步上升,分别达到了18.3%和17.3%的市场占有量。

企业上云积极性提高。

按《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指导,国内企业上云模式将为:中小型企业进入公有云;大型企业可开发私有云,或实现数据私有化、服务公有化的混合云形态。政策倾斜将推动企业从私有云到公有云的上云加速。

除政策红利外,中小企业上云将有效避免在创业期和成长期,大量的服务器等硬件设施投入带来过高前期成本,帮助此类公司轻装起步。同时数据集约和服务的云化将降低公司的固定资产比例,通过上云可以实现将大量自有数据中心的重资产公司变为轻资产公司,利用云计算用多少买多少的特点,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研发规模和风险控制能力保障使得上云比企业单独进行数据存储和网络业务运营更加稳定安全。随着云服务不断成熟,国内企业上云规模持续增长。

据世界经理人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云计算应用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参与调研的2327家企业中,有70.3%已经部署云,6.7%家企业正在部署,0.96%家企业准备部署。

用户习惯向轻量级迁移,云计算具有天然优势。

从第一代个人计算机发明开始到上网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IT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形成了向轻量级产品、移动端产品迁移的趋势。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逐年攀升,至2018年已经达到94.1%,手机上网流量在移动互联网流量占比也逐渐走高。目前来看,中国网民增速已经放缓,而以小程序为代表的轻量型应用为互联网打开了蓝海。

随着终端硬件向轻量化同步变革的还有软件的低本地内存化趋势,轻量化趋势将有效推进SaaS服务向个人用户端延申。自微信推出小程序功能以来,小程序数目增速显著,主流娱乐和购物应用例如QQ音乐、大众点评和京东等都已实现小程序布局。同时部分创业企业,例如小游戏、花加等利用微信得天独厚的用户流量,跳过APP开发步骤,直接布局小程序。据腾讯年报,2018年小程序用户人均日访问量同比增长54%,小程序覆盖超过200个服务行业。小程序具备易于开发、无需下载、随用随走、不单独占用内存、与微信共享用户流量等优势,即使业务种类和容量比APP端有所减少,但仍旧迎来了爆炸式增长。在官网主页,小程序云开发成为专门的腾讯云项目,小程序开发已经成为腾讯云PaaS的主要业务构成。云计算帮助相关应用实现存储和计算云化,优化了用户本地和CPU运行内存占用,使得这些轻量级应用实现了对软件的良好替代。

2、 龙头效应明显,公有云渗透率逐步提升

高壁垒:云计算由于其固有的研发难度和巨大的初期投资金额,自发的成为了高壁垒行业。例如IDC部署初期需要大量购置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同时要求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和良好的无尘散热系统,部署时要充分考虑到横向纵向可拓展性、存储利用优化以及计算效率,并对信息安全和风险控制提出极高要求,这都限制了新厂商的进入。

高客户粘性:由于各云服务厂商的资源配置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不同,客户将全部服务由一家云服务厂商迁移至另一家将会面临较大摩擦。云计算产业的盈利核心是付费用户数和用户留存率。长期的市场竞争将会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私有云逐步向公有云过渡。伴随着云计算产业进一步深化,出现规模效应,IaaS、PaaS和SaaS服务将呈现相互促进的正向反馈,并不断模糊技术细节,相互融合。三种服务具有比较强的用户共享特征。据Gartner预测,未来中国公有云市场将不断扩大,其中IaaS增速显著,至2022年体量或将超过749亿元人民币。

由于企业上云过程中会出现留滞和封装进程摩擦等问题,私有云和混合云在云化初期较受青睐。企业私有云面临的高开发成本和高维护成本问题将通过逐渐转化为公有云的方式解决。公有云增速现在仍远超私有云增速,随着企业上云进程加快,未来或将有所上浮。

3、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10

技术进步趋势之九——人工智能渗透于各个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要求成熟的硬件环境和广阔的应用空间,从硬件环境来看,存储、计算和网络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硬件基础。在存储方面,国内IDC市场规模增速显著;计算方面,现阶段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仍被海外厂商占据,但我国已有研发成功的芯片计划量产;网络方面,5G的商业化落地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和上下载效率,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反馈速度。同时政策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在各高校落地。我国人工智能硬件环境成熟之日可期。

在落地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基本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安防逐渐从公共道路扩展到小区商场的场景;智能驾驶测试标准已出,多车厂已研发出L3或L4级智能驾驶车俩,并制定量产计划;以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家电企业为主要参与者的智能家居生态链已初具规模;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出货量显著上升;智能客服将进一步取代传统客服,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未来将释放巨大市场空间;金融科技正逐渐渗透改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2018年增速高达57%,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1、 产业化必要条件基本成熟

存储、计算和网络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三大硬件基础。近几年人工智能硬件研发不断加速,支持性新设备层出不穷。从终端获得的大量数据包含着大量信息,以数据中心集成化方式进行存储,这些信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计算挖掘,得到具有价值的内容,而快速稳定的网络成为本地数据传输、终端和云端数据传输、云端数据共享的必要工具。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越来越不可分割。

IDC变革存储方式。传统的本地储存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工智能应用所必备的海量数据要求,IDC市场为人工智能引入了数据存储的新方式。在IT支出方面,全球数据中心支出在2019年将达到2100亿美元,占比全球IT总支出的5.57%,预计2020年支出维持于2020亿美元。《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我国数据中心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总产业年均增长超过13%,202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球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至2017年已达534.7亿美元。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截止2018年达到1390.4亿元,增速高达47%。

计算芯片研发加速,算力空前提高。

数据规模巨大和算法复杂度对芯片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算速度和稳定性成为芯片研发的关键指标。传统的CPU芯片无法高效处理并行计算,且对不同的算法,芯片的设计要求也不同,定制化芯片应运而生。目前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仍被因特尔和英伟达等海外巨头占据。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全球人工智能芯片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3%。国内华为、寒武纪、阿里巴巴、比特大陆、百度等企业都在加速研发可定制化的AI芯片。其中寒武纪MLU 100PCIe 智能处理卡将于2019年量产,比特大陆 SOPHON芯片计划于2H19量产。

5G助力人工智能落地。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数据传输的方向从下载变为双向传播。终端获得大量数据,上传至计算中心进行处理,得到信息,再由计算中心向想要获取这些信息的终端传输,数据传播速度对于这个闭环至关重要,而5G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加快网络上载和下载速度。尤其对智能驾驶、安防等需要数据实时上传反馈的领域,5G将进一步加速人工智能技术落地。

人才培养加速。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高产学研用一体化领域,相关高技术人才不仅要具备科研能力,同时需要有应用经验,这也决定了这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壁垒,企业需要具备自主研发团队架构,同时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研发成本和后续投入。据腾讯研究所2017年底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白皮书》,全球共30万人工智能人才,但需求远超这个数字达到百万级别,美国拥有的人才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位居第二。人才争夺战激烈,国内巨头不惜重金挖人。从人工智能提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高校相继增设人工智能专业,从科研人才到应用人才进行全面培养。

2、 从研到产,应用渗透提升

技术的逐渐成熟可靠催生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据Gartner预测,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高达1.2万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70%。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于2018年也将达到238.2亿元。

从2016年《“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末《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计划》,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导和扶持。在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频繁在政府文件中出现,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人工智能落地发展。

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安防。

据前瞻研究院统计,我国每年有5000万个摄像头需求,但实际智能摄像头只有50万个在应用,智能摄像头渗透率不足1%。据统计,2017年全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480亿元,增速20%,2018年全国安防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500亿元。2018年全球安防产品产值315.5亿美元,其中安防监控产品占其一半产值,总产量保持增长趋势。摄像头类设备更换周期为三年左右,根据历史售出摄像头总数测算,2019和2020年我国前端摄像头出货量将分别达到5111万台和5422万台。从需求端来看,互联网+安防已形成政策文件,将由各级政府落实,人工智能安防的应用场景已经从公路系统向商场、小区等遍及,未来市场前景可期。

目前安防AI技术在人脸静态识别率已经达到98%,人脸动态识别率达到90%以上,已基本达到指导政策要求。在产品上,目前前端产品主要还是以GPU芯片为主的智能摄像头等产品。华为、大华、海康等公司占据智能安防市场主要份额。

智能家居生态链基本成型。

智能家居变革了传统家居的人机互动模式。传统家居人机互动以机为中心,交互方式通常为按钮或者红外遥控。智能家居环境中,以智能音箱为中枢的语音识别系统减少了人机交互的距离限制和生硬感。从2014年亚马逊发布Echo音箱开始,以语音识别为主的人机交互逐渐形成智能家居的生态环境。传统白电和其他家居设备通过搭载WIFI系统与音箱相连接,通过人语命令和手机APP达到远程控制和定时控制的效果。据IDC统计,2018年全年智能音箱出货量突破2000万台,同比增速达到1051.8%,阿里、小米和百度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2017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明显丰富,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达到90%以上,安防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目前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布局主要集中在视频娱乐、智能音箱、智能白电和家庭安防等领域,智能家居市场增速显著。据IDC统计,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累计出货量达到近1.5亿台,同比增长36.7%,预测到2023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5亿台。

互联网企业、传统家电厂商和安防企业先后进入智能家居市场,通过自身形成生态链(以小米为代表)或者搭建平台接入其他厂商(以美的为代表)的方式,扩大自身市场份额。目前智能家居厂商互联互通并不完善,产品品牌迁移成本较高。以小米为例,小米拥有音箱、空调、彩电、空气净化器等多种爆款产品,通过米家APP可以实现智能家居的远程操作,同时根据家电反馈情况会自动推荐值得购买的产品(例如空气净化器感受到环境干燥会推荐加湿器)。这种营销方式实现了用户购买从一到多,同时也为用户迁移品牌带来一定限制。目前美的、海尔、小米等均开始逐渐开放接入平台,允许其他厂商整合接入智能控制平台,预计未来单品牌全产品的购买习惯将可能会发生改变。

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扩大。

以手环、手表、和耳机为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保持显著增速。据IDC统计,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28.5%,达到7321万台,预计到2023年出货量将超过1.2亿台。现阶段可穿戴设备逐渐与医疗健康相接,设置运动计数、心率血压监控和SOS紧急求救等功能实现全天候健康监测,医疗健康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应用场景。

从市场格局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8月我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企业数已有70家。在市场份额上,小米、华为和苹果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三家厂商主要在手表、手环和无线耳机发力。其中华为智能穿戴出货量相较2017年扩大了136%,占据13%的市场份额,苹果凭借新一代airpod提高了出货量。

智能客服将进一步取代传统客服。

传统客服市场主要由客服软件提供商、呼叫中心等占据,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尤其是NLP算法取得突破,涌现了一批人工智能客服创业企业,互联网公司例如阿里、腾讯等巨头也开始布局智能客服产业。现阶段智能客服领域主要由SaaS厂商、客服机器人提供商等主导,具有公有云和私有云两种服务模式,根据不同客户要求,对大企业提供高度定制化智能客服解决方案,对佣金较低的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智能客服能够24小时服务,避免了传统客服高培训成本和流动性的弊端,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积累改进应答模式,提供用户分析报告,因此较受青睐。据鲸准研究院测算,目前我国有约500万全职客服,有四到五成将被智能客服替代,总计将释放200至300亿体量给智能客服公司。随着未来算法不断优化以及历史数据的积累,未来将会释放更大市场。

据统计目前我国智能客服相关厂商达到70家,其中新三板三家,分别为风语者机器人、小i机器人和极天信息,获得D轮融资企业一家,其余大多都处于天使轮和A轮。对于创新创业企业而言,技术壁垒和获客能力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NLP研发和应用龙头公司为百度,若百度向智能客服发力,将具有很强竞争力。目前智能客服服务领域主要为金融、政务、消费、教育机构等。

金融科技变革金融服务。

随着监管层政策规范政策不断出台,近几年P2P、区块链等过热炒作已降温,2017年投资冷却期后,2018年起再度升温。据麦肯锡报告,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风险投资总额已经达到308亿美元,投资数额大幅增长。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投资市场,投资总额达到255亿美元,相当于2017年全球投资总额。国内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数据库同样显示国内金融科技投资金额自2016年下降后,在2018年出现回升,投资金额较去年增长55%。

2018至2019年国内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密切出台,从政策和行业标准角度规范金融科技发展,例如2018年末针对去年出现的大规模P2P爆雷事件出台规范《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政策出台有利于维护行业秩序,进一步防范风险,同时也再次将牌照提到了重要高度。

人民银行牵头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

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挂牌成立,同年宣布在五年计划中助力区块链发展,2018年区块链注册开放平台(BROP)成功建立,近几年各大银行纷纷发声向金融科技银行转型,合作腾旭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探索区块链在征信、信息记录和交易的作用。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区块链技术已经布局供应链金融应用,并由于其信息传导渠道通畅、中小企业融资更加便捷低价、回款封闭可控等特点,解决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上游企业融资难、征信复杂等金融供应链常见问题。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开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例如微企链、联动优势、易见天树等,在应收账款融资和基于贷款或放款融资方面取得良好的市场口碑。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亿,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具有广阔市场空间。

银行业加大IT投入,传统银行正在向人工智能转型

根据不同银行体量差异。银行业参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布局不尽相同。据IDC统计,我国小型银行倾向于采用专业化云服务,中等规模银行偏向使用IT解决方案,而大型银行强调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功能的自我建设。2017年国内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已达到339.6亿元人民币,IDC预测未来将保持年均20.8%,到2022年将达到882.95亿元人民币。

3、 产业链细分领域机遇

11

技术进步趋势之十——汽车智能化、网联化

1、 汽车智能化势在必行

根据IHS数据,2022年全球将有3.5亿台汽车,约占全球汽车保有量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9800万辆。智能驾驶产业链或将在5G的落地之后得到快速发展。5G是未来车联网和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合成部分,URLLC的典型应用之一就是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要求毫米级别通信控制、工业控制需要将延时控制在10毫秒以内,并且要求通信可靠性高。5G通信技术标准要求通信延时在1ms能够满足自动驾驶的要求,并且能够高可靠通信。

目前来看,智能驾驶测试标准已出,多车厂已研发出L3或L4级智能驾驶车俩,并制定量产计划。智能驾驶政策利好频出,真实场景实验加速。智能驾驶根据机器参与驾驶的深入程度分为5级,从L1(机器可对方向盘或加减速中的一项提供支持)到L5(完全自动化),人类参与驾驶的程度逐渐减少。在我国智能驾驶目前的测试场景为L4级和L2级应用,分别应用在无人驾驶巴士和乘用车车企新研发的民用智能驾驶汽车。国家扶持政策和相关行业及测试标准不断发布为我国智能假设以及车联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和目标。按照2018年工信部出台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我国车联网用户渗透率将要达到30%以上,2020年后实现“人-车-路-云”高度协同。

百度Apollo为国内领先的智能驾驶平台,现已与7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凭借百度强大的计算机视觉应用研发能力,助力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部分车企也释放出智能驾驶计划,为未来正式商用布局。

12

总结

技术进步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础。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技术、以NB-IOT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智慧政务成为互联网的新增长点,大数据、云计算开始快速普及。2019年启5G投资启动,未来三年运营商开支增速进入三年上行期。5G落地后,智能手机有望进入新的换机上行周期,VR/AR、智能驾驶、区块链等技术有望在5G落地后取得突破性进展。而科研经费是创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类企业的科研费费用支出、技术人员配置、专利数量均处于行业前列;同时政府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技术创新类企业发展。本文总结出以下具备较强创新技术的领域,同时也是驱动A股的十大技术进步趋势:

半导体——大基金、科创板助力国产化。2014年起,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从多个角度支持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截至2018年,大基金一期投资了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优秀国产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建议关注大基金二期的投资动向。另一方面,科创板将会成为一个资金引流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向半导体产业,助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由于下游终端需求疲软以及半导体产业库存水位偏高,短期内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景气度将受到负面影响,但5G、物联网、车联网的带动下,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景气度将回暖。

2019——5G预商用元年。复盘3G与4G建设过程发现,运营商会在牌照发放前提前加大资本开支、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率先开展传输网的建设,而后进行无线网的建设。由于传输网与无线网大规模建设存在时间差,上游光纤光缆的产业受益时点早于滤波器、天线等无线射频产业。5G引入了大量的新技术,这给通信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升级契机和发展机会,因此在5G建设时期,5G产业量上游的元器件供应商、设备商将率先受益。5G定义的三大运用场景将加速超高清、物联网等产业落地,催生海量数据,因此在5G中后期,运营商和物联网厂商、互联网厂商将会是主要受益环节。5G引入新频谱新技术使得前期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加大,后期的三大运用场景将带动多个产业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发展。

北斗——“北斗三号”基本完成,下游迎发展良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关乎我国国家安全。自北斗立项以来,我国政府从资金、政策、税收等多个维度支持北斗的发展。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完成,未来中下游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目前我国的卫星导航在军事装备的渗透率有待提高,这将带来增量空间,另一方面目前军事装备将逐渐从“北斗二号”替换为“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这将给北斗带来存量替换的市场。从世界经济和平发展和军事平衡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全球军火出口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这将是北斗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在下游的非军用市场中,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综合安防行业市场需求较为强烈,长期看好大众运用市场。

智能手机——5G引领下一轮换机潮。4G红利逐渐下降,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减弱,痛点创新不足等导致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博弈市场。一方面,短期内折叠屏、屏下指纹、光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将对存量市场带来波段性脉冲。另一方面,5G引入的新频谱新技术将给智能手机带来升级的空间,并引领下一轮换机潮。屏幕的升级和以及其他运用的创新也将提升智能手机的单机价值,因此可长期关注折叠屏、射频等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新旧动能的切换时期。我国汽车行业逐步进入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的新旧动能切换时期。关于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政策已明确落地。预测车企将在政策过渡期继续抢装,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将延续一季度景气,产销将在上半年维持高增长趋势;另外,政策表示将购置补贴集中用于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未来对于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投资额将会加大。中游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化程度不断提升,头部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下游过渡期迎来抢装,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力将逐步切换至市场自发需求。

光伏——平价上网时代降本提效。“531”新政以后,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国内需求提升空间大,海外需求增长动力强劲。为了在全球市场中维持竞争优势,我国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降本提效。成本方面,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相继下调产品价格让利下游;效率方面,高效率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如高转换率产品单晶硅片和单晶PERC电池片等。随着国内外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光伏产业中上游环节需求将持续被激发,特别是低成本高能效产品。

智能装备——市场增量空间巨大。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方向。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是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的两大重要领域。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以及下游医疗、汽车、电子等行业对自动化设备需求日益增加,中游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将持续向好。在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高速增长趋势的带动下,机床下游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这将倒逼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升级。数控机床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 ;进军3C消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案。

云计算——硬件逐渐成熟,应用加速落地。全球云计算2018年市场总体量已接近3000亿美元,市场格局已初现头部效应。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近几年逐渐扩大,云计算占比IT支出逐渐走高。我们认为驱使云计算产业高速增长的核心原因有:1)政策端扶持指导;2)供给端基础设施和硬件逐渐完善;3)需求端企业上云意愿增强、用户习惯逐渐向轻量级迁徙。云计算产业发展所需政策环境、硬件环境和市场环境基本成熟,预计未来国内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云计算未来或将会出现以下趋势:1)由于云计算明显的高壁垒和高客户粘性特点,市场头部效应将会更加明显;2)随着公有云安全性稳定性的提高,私有云将逐渐向公有云过渡。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市场广阔。在落地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基本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安防逐渐从公共道路扩展到小区商场的场景;智能驾驶测试标准已出,多车厂已研发出L3或L4级智能驾驶车俩,并制定量产计划;以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家电企业为主要参与者的智能家居生态链已初具规模;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出货量显著上升;智能客服将进一步取代传统客服,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未来将释放巨大市场空间;金融科技正逐渐渗透改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2018年增速高达57%,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根据IHS数据,2022年全球将有3.5亿台汽车,约占全球汽车保有量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9800万辆。国家扶持政策和相关行业及测试标准不断发布为我国智能假设以及车联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和目标。按照2018年工信部出台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我国车联网用户渗透率将要达到30%以上,2020年后实现“人-车-路-云”高度协同。

(文章来源:招商策略研究)

文章由:数控车床https://www.zhoushicnc.com/东莞市周氏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整理提供,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以上便是招商策略:技术进步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础驱动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数控知识,请关注我们。

本文标题:招商策略:技术进步是科技公司牛市的基础驱动 地址:[ https://www.zhoushicnc.com/xinwenzixun/xingyezixun/1247.html ]

编程知识

联系我们

手机:13649862382

电话:13649862382

邮箱:226284020@qq.com

地址:东莞市大岭山镇颜屋村颜莲路86号鑫峰科技园C栋一楼

微信咨询:

数控车床


close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